上個月某個周日的清晨,我收到一條微信,隔壁的姑娘給我發(fā)了一個端午節(jié)快樂的祝福表情。緊接著她又發(fā)來一張照片:她把一個袋子掛在了我的門口。她怕把我吵醒。真暖心!
暖心的還有袋子中的禮物:幾只紅棗糯米粽裹著長長的葉子用繩線綁得整整齊齊。
各種書籍封面大肆宣揚新科技,稱其“大有可為”,能夠“改變生活”,“使人類有更多可能”,甚至?“顛覆社會”。我不是科技控,但是在北京的生活卻讓我深刻認識到,科技的確正在“改變生活”。
“創(chuàng)新”的確大有可為。即時通訊、數字支付和共享單車等應用程序不僅改善了生活,并且使技術、知識、服務甚至人與人的關系變得更加平等民主。
我的房東不太會英語,我的中文也不太好,但我們可以通過微信的即時翻譯功能進行溝通。我可以用微信錢包向她付款。
微信和支付寶等應用在使交易服務便利化的同時,也體現出平等與尊重,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一種安全感:你無需擔心,可以繼續(xù)愉快工作,輕松生活。
科技帶給我們的感受與從前相比已大不相同。 例如,曾經集新聞、資訊和娛樂為一體的電視機現在迅速淪為一個只能用來打發(fā)時間的工具。
而我,一個印度人,在認不全蔬菜水果的情況下,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在北京道路交叉口的卡車小販那里買到新鮮的水果蔬菜了。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每當我像數百萬人一樣掃描二維碼解鎖共享單車時,這種感受就會不斷增強。
我辦公室的后勤和安保人員或許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都能讀會認。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他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更多信息。每當我看他們被有趣的信息深深吸引時,都會由衷為他們感到高興。
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自偏遠地區(qū)。但是科技創(chuàng)新賦予他們更多可能。他們幾乎不用花錢就能與親人實時溝通,像我一樣動動手指就能完成一系列交易。
目前,我加入了幾個微信群,其中有一個群是印度人在北京。我們在群里計劃聚餐、生日派對,組織節(jié)假日出游、周末度假等活動;我們在線上互動,保持聯(lián)系,消解思鄉(xiāng)之情。
通過這些應用程序,我與匆匆過客的陌生人成為了好朋友。多年斷了聯(lián)系、現已定居世界各地的校友們又找回了重聚的感覺。他們之中有企業(yè)家找我咨詢,怎樣能為中國的發(fā)展添柴加火。
但是應用程序也會有欺騙性。有一天,我在百榮商場遇到了一位可愛的中國姑娘。她那么美,喚起了我心中的尊重、平和與喜悅之情。
當我們的電梯里下了幾層時,我滿懷愛慕,鼓足勇氣請求加她為微信好友。她有些不知所措,但還是淡然地同意了。
微信翻譯了她發(fā)來的第一條信息:“我可沒化妝。”
(譯者:王冠婭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