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早些時候,我到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去,報道當代中國與19世紀鴉片戰(zhàn)爭相關的新聞,一天早晨我去了沙面,在那我看到的多半是游客、慢跑的人、跳“廣場舞”的女人和一些老人。
沙面位于廣東省省會廣州市,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第二次被英國戰(zhàn)敗后劃為西方國家租界,中國歷史學家稱中英之間的戰(zhàn)爭是由于英國在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清政府抵制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代理人進行鴉片貿(mào)易造成的。
英國、法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的企業(yè)在十三行開設工廠,清朝時十三行位于廣州市的珠江沿岸。
一處紀念牌匾提醒著游客,這一地區(qū)曾在戰(zhàn)爭中燒毀,也正是這場戰(zhàn)爭使英法兩國于1859年迫使廣東政府將沙面租借給了它們。
一些老人在聊天,一個會說廣東話的同事和我接近他們,問他們對于沙面建筑的看法。
“很漂亮,歷史也很久,”其中一個人說,但他接著又表示,這些建筑有許多大房間,房子之間的空間也很大,就中國巨大的人口數(shù)量來看,這樣的建筑很不實用。
?“我認為這是浪費地方。”
沙面是一個文化聚集地,自1996年起受到政府的保護。最早居住在沙面的中國人是公務人員,他們的孩子已經(jīng)搬到廣州的其他地方去了。
那群老人中有人告訴我們,有些建筑的歷史長達150年。
“從外國人那時候栽的樹你也可以看出來這些房子有多老了,”他說。
近幾十年來,這里曾是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和十幾家銀行的辦公場所。
現(xiàn)在,在沙面有兩所小學和三個省級政府駐地辦事處。
但是,不像中國東部大都市上海之前的租界,這里的商業(yè)活動只限于幾家咖啡館和酒店。
過去有段時期,中國的“鴉片館”非常出名,也出現(xiàn)在其他地方的流行文化中。比如,20世紀30年代,在比利時作家和漫畫家埃爾熱(Herge)的《丁丁歷險記•藍蓮花》這部漫畫書中,一個關鍵角色向主人公記者講述中國一個叫龍的傳人的神秘團體,正在與鴉片走私作斗爭。
關于鴉片戰(zhàn)爭和廣東對外貿(mào)易的博物館展覽顯示,英國商人在中國市場“傾銷”鴉片,以彌補其與清政府的貿(mào)易赤字,中國則向英國出口茶葉、瓷器和絲綢。
許多記錄顯示,18世紀和19世紀,中國有數(shù)百萬人吸食鴉片成癮。
與此無關的是,鴉片是由鮮艷奪目的罌粟花制成的,罌粟花曾是莫奈和梵高等歐洲繪畫大師畫作的主題。
(編譯:張健 編輯:齊磊)